广东

觉列:在高原上建起残疾人的 “希望之家”丨第七届全国自强模范典型事迹

2025/06/16 17:23 来源: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   阅读:1.1万



觉 列  (肢体残疾)


▪ 第七届全国自强模范

▪ 西藏拓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


1987年出生于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,脊髓损伤患者。2016年创办西藏拓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,从事文具生产和教育培训,广泛吸纳藏区残疾员工就业增收。



▲觉列创办的文化公司吸纳了29位残疾员工就业,涵盖销售、直播、培训和管理等多个岗位,他给公司取名“拓岗”,藏文音译成中文是“高原”的意思,他希望残疾人能踏上“人生的高原”。


每到周末,觉列就在怀中揣着篮球,划着轮椅来到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残疾人托养中心的篮球场,和约好的朋友一起打球。伴随着一个漂亮的投篮进球,觉列发出了爽朗的笑声,众人纷纷给他鼓掌祝贺。


觉列喜欢打篮球,要不是十多年前的那次受伤,他也绝不会像今天这样,只能坐在轮椅上投篮。尽管身处逆境,他依旧怀揣着一份不屈不挠的毅力,无论坐着还是站立,都持续展现出奋斗的坚韧。他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经过了不懈的磨炼和努力。因为对觉列来说,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永远不言放弃的追梦人。



2009年冬季,刚上大一不久的觉列返回了他的家乡——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唐加乡冲尼村度过寒假时光。恰逢村中乡亲们正在兴建新居,觉列毫不犹豫地加入帮忙的行列。在一次搬运泥土的途中,一堵砖墙突然崩塌,无情地砸向了他,导致他重重地摔倒在地,腰椎粉碎性骨折。


在接下来的3年里,家人带着他四处寻医问药,盼望着他有朝一日能够重新站立。然而,多年的努力并未带来医学的奇迹。觉列在治疗无望的打击下,情绪愈发低落。“受伤后的几年,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时期。因为腰伤无法治愈,学业被迫中断,我常常对家人发脾气,与所有同学失去了联系,不愿与任何人交流。”


觉列在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,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。他的三位哥哥和三位姐姐一直对他宠爱有加。面对倔强而孤僻的弟弟,哥哥姐姐们既理解又宽容,始终陪伴在他身边。家人的无限包容最终触动了觉列的内心,他感到愧疚,“我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,我必须振作起来。”


然而,愧疚感带来的觉醒很快又被残酷的现实所击碎。坐在轮椅上的觉列,四处奔波于各种招聘会,却始终未能得到任何用人单位的青睐。用人单位用“缺乏无障碍办公环境”“身体状况能否适应加班”以及“缺乏残疾人工作经验”等理由拒绝,成为觉列无法跨越的困境,凸显了残疾人就业的艰难。


就业的路被封堵,觉列感到自己的天空似乎也更加阴暗。



觉列拥有和大部分藏区生活的人一样黝黑的肤色,那是强烈阳光才能锻造出的健康色泽,充满了活力,也是他生活的准则:向阳而生。他坦诚地说:“从噩梦中醒来后,我决定重新开始,以适合自己的方式,好好生活。”觉列在求职受挫后萌生了新的想法,既然双手还在,就应当用它们创造价值。


2012年,觉列从家乡来到拉萨,创立了一个小型藏式家具加工坊,专门生产藏民家中常见的器皿——切玛盒。由于手工制作速度慢,规模小,经济效益并不显著,这促使他转变营销策略,尝试订单式销售,并向阿里、那曲等地拓展客户群,同时参加各类展销会,避开市场集中区域,转而深入社区,直接在居民家门口销售。尽管如此,创业之路依然充满挑战。


当时,觉列手头仅有1700元,而创业所需的总资金大约需要15万元。面对困境,觉列感到绝望:“我那时非常沮丧,向哥哥诉说我的困惑。哥哥安慰我说,我们有这么多兄弟姐妹,你担心什么呢?无论你做什么,我们都会支持你。”


哥哥姐姐们帮助觉列向银行申请借贷7万元;家乡县残联得知他的创业计划后,也愿意资助85000元,让他认真考虑未来的方向。家人和残联的支持让觉列吃下了一颗定心丸,他开始努力寻找新的商机,并意外发现了一种传统文具的潜在市场。



▲“墙星”,藏语意为“写字板”,是藏族民众常用的书法练习传统工具,材质多为核桃木与桦木,曾一度因笨重被人们遗忘。如今,“墙星”重新走入学校和课堂,对于传承传统藏文书法技艺与文化大有裨益。


“墙星”在藏语中意为“写字板”。对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出生的藏族孩子来说,墙星是他们小学时学习藏文的书写工具。先通过墙星的练习,再在纸上书写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流逝,墙星因笨重而逐渐退出了学校的课堂,年轻一代甚至不知道墙星为何物。


觉列将墙星视为宝贝。他根据照片制作了几个样品,并请藏文书法老师试用。根据老师的反馈,觉列又制作了50个改良版的墙星,并在2015年第二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期间销售,产品迅速售罄,这给了他极大的信心。“原来不是人们不喜欢墙星,而是缺乏制作者。”觉列反复验证了使用墙星练字的好处:用竹笔书写,字体稳定美观。书写时需盘膝而坐,腰背挺直,要求一笔一画工整,这对于培养学习态度和内心定力都是一种极好的训练。


为了进一步扩大销售和影响力,2016年,觉列成立了西藏拓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,主营墙星、竹笔、墨盒等文具用品。“拓岗”是藏语“高原”的音译,在觉列看来,这两个字意味着尽管生活条件艰苦,如同残疾人面对的世界一样充满挑战,但他不能畏惧。由于重新设计的墙星不再笨重,也不需烦琐的自划线条,迅速成为市场上的热门商品,觉列的生意开始好转,他内心深信文化产业是他可以依赖的力量。


后来,他设计的墙星写字板和藏式点读笔项目荣获第三届“中国创翼”创业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,觉列成为家乡的创业明星。这个性格腼腆的藏族汉子,在行动上却异常果断。墙星产品已经进入西藏地区近九成的学校,觉列逐年扩大公司经营范围,整合线上线下文具销售,在西藏地区开设了8家直营店。在拉萨残联的大力支持下,公司又迅速进入直播领域,后拓展到书法和藏乐六弦琴的教育培训市场。


觉列后来才知道,在他刚开始创业时,哥哥姐姐们就已经下定决心,一旦他的生意失败,每个人都愿意承担一部分贷款。因此,觉列并没有因成就而骄傲,更多的是对周围人的感恩和对家人的感激之情。


“‘创业明星’这一标签只是表面现象,我不喜欢被贴上标签,我只是一个创业者,更喜欢脚踏实地地工作,仅此而已!”每当有人询问觉列,是否享受因名气带来的便利时,他总是这样回答。觉列渴望投身于更有意义、更积极的事业中。


随着项目的扩展和公司的发展,觉列意识到公司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。他开始仔细观察求职者中是否有残疾人,希望他们能在生产线、销售和培训等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优势。23岁的拉巴顿珠,自幼患有脆骨症,身高不足1米。他来自一个农户家庭,因身体状况长期失学。成年后,在拉萨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学习了摄影,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加入了觉列的公司,负责企业的摄影和视频制作,开始了独立自主的生活。“我的视角比别人低,我希望能从这个角度出发,找到生命中最独特的光芒。”拉巴顿珠不懈地追求这道光,也是很多残疾人前来应聘的理由,要实现价值,更要胸怀理想。这使得觉列感到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。


目前,觉列的公司共有53名员工,其中29人是残疾人。2023年,他们的平均月工资达到了4300元。觉列计算过,这样的收入在当地属于中等偏上水平,足以让残疾人有尊严地生活。他强调:“人最宝贵的是内在,而非外表。如果内在崩塌,那么这个人只剩下躯壳。虽然残疾人的身体与健全人有所不同,但我坚信能够依靠自己的智慧,站得更高,走得更远。”


觉列还将自己对篮球的热爱带入了残疾人的生活。2014年,他组建了西藏轮椅篮球队,将体育运动作为促进伤友康复的一种方式。他还自费前往北京,参加了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办的全国脊髓损伤者“希望之家”金种子培训计划,并在返回拉萨后成立了西藏地区首个“希望之家”。


在高原上,那个曾经自怨自艾的青年已经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、勇于承担责任的康巴汉子。有人建议他减少残疾员工数量,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运营风险,觉列当然知道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成本。但他表示:“作为一名商人,我内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但如果我为了利润而将残疾员工全部替换为健全员工,那么我就失去了我的初衷。因此,我不仅没有解雇过任何残疾员工,还设定了招募100名残疾员工的目标。”


觉列经常跟员工们谈心,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,现在是最好的时代,特别是对于残疾人来说。与其愤懑和抱怨,不如多思考自己能为家人和社会做些什么,残疾人同样可以拥有灿烂的人生。“在我的创业旅程中,西藏自治区和拉萨市残联给予了很多帮助。现在,我想要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,带领残疾的兄弟姐妹们一起迈向更幸福的生活。”觉列如是说。






来源丨中国残疾人杂志社(ID:zgcjrzzs)

文丨白帆

图丨受访者提供 

编辑丨张帅

审核丨杨乐






责任编辑:陈慧慧

社区文化网